青少年脊柱侧弯之忧浮出水面******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显而易见的近视、肥胖问题受关注较多,而对另一个隐匿性较强的身体危害却关注不多,那就是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
自2019年以来,山东体育学院坚持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每年筛查大约1万名青少年学生。期间发现,对脊柱侧弯不了解、甚至刻意回避这一问题的家长不在少数。
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青少年脊柱健康促进中心主任田雪文近日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大约3%至5%的青少年存在脊柱侧弯问题,但很多家长直到孩子的脊柱侧弯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才会有所察觉。严重的脊柱侧弯将给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这既体现在生理上,即压迫、挤占心脏、胃肠等脏器的发育空间,影响这些脏器的功能。同时,也体现在心理上,身姿不正的孩子往往会有自卑感。
孩子的不良坐姿习惯以及在参与一些可能会造成脊柱侧弯的运动时缺乏预防措施,都会给孩子带来脊柱侧弯问题。田雪文特别提到,近年来,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特别是女孩,学习舞蹈,但因可能存在的训练不科学和预防措施不足的问题,不规范的舞蹈训练导致孩子出现脊柱侧弯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此外,一些单侧运动也可能给孩子带来脊柱侧弯的问题。记者之前在采访北京青少年冰球运动时就了解到,由于身体长期单侧发力,青少年冰球选手较容易发生脊柱侧弯。这一现象在青少年长期参加其他单侧运动(如皮划艇、击剑、网球等)时也较为普遍。
早在2019年之前,通过设立于山东体育学院的山东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每年进行的大量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田雪文发现,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山东体育学院发起了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一方面与学校合作,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脊柱侧弯的早筛查、早发现,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家长、学校科普脊柱侧弯相关知识,提醒学生、家长关注和预防脊柱侧弯。
田雪文回忆,早期进行学生脊柱侧弯的筛查工作时,甚至遇到一些家长对此有误解。由于脊柱侧弯的检查需要学生脱去上衣,一些家长对此非常抵触,这主要还是因为家长们对脊柱侧弯及预防缺乏了解。
田雪文表示,根据筛查情况看,脊柱侧弯多发于10至15岁的青少年,这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一个高峰期。脊柱侧弯早发现,可以通过脊柱保健操等运动手段进行干预,使孩子的脊柱侧弯控制在较轻范围内,使其尽可能不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而一旦错过早发现早干预的阶段,脊柱侧弯会随着孩子的身体发育不断加重,当脊柱侧弯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就只能进行手术治疗,这无疑将大大增加孩子的痛苦。
对于进行舞蹈训练和长期参与单侧运动的青少年来说,家长更有必要关注孩子的脊柱侧弯问题和加强预防措施。北京一名冰球教练建议,孩子在参与单侧运动之余,应积极参与一些均衡性运动,如游泳、跑步、体操训练、骑自行车等,以促进身体各部位的全面锻炼、平衡发展。
在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的3年多时间里,田雪文与团队的30多名师生欣慰地发现,随着家长们对脊柱侧弯的了解程度越来越深,他们也会对脊柱侧弯的早筛查、早干预工作越来越关注和支持。从整个社会来说,对青少年脊柱侧弯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2022年,山东省教育厅在山东体育学院正式设立了山东省青少年脊柱健康促进中心。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也入选了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组织开展的2022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库。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发病初期隐匿性较强,却是干预、治疗的黄金期。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家长对脊柱侧弯仍缺乏认知和判断,大规模的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就显得十分重要。田雪文介绍,从山东来说,今年预计对青少年(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弯的筛查人数将从之前的每年1万人增加到5至10万人。并通过制作《青少年脊柱健康保健操》《体态瑜伽还你挺拔身姿》《趣味健身操》《青少年体适能》《极简十式太极拳》《八段锦》等视频,向广大家长和学生传播脊柱健康的科普知识和训练方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慈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外商的中国春节:把“家”搬到县级市 开启事业新版图******
(新春走基层)外商的中国春节:把“家”搬到县级市 开启事业新版图
中新网宁波2月1日电(记者 林波)忙着租赁厂房,忙着采购设备,忙着洽谈订单……“忙碌”是德西斯拉夫·迪米特罗夫·德斯波多夫(Desislav Dimitrov Despodov)在中国的真实写照。这个春节,他把“家”从北京搬到浙江宁波余姚,在当地的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开启了事业新版图。
“抓紧时间让落地项目运行起来,以便进一步把设备投入安装和运营。”德西斯拉夫·迪米特罗夫·德斯波多夫来自保加利亚索菲亚,是当地生物可降解材料项目的创始人。
2023年1月初,由保加利亚外商独资的项目——宁波保加华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在余姚完成工商注册和银行开户,正式落地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
这是继匈牙利、波兰等国家之后,第四个在该园区落户的中东欧国家项目。
因为看好中国市场,2013年以来,他长期生活工作在中国。
“在北京已经居住了10年。”德西斯拉夫·迪米特罗夫·德斯波多夫表示,这10年来,他一直从事高分子材料聚合等方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希望开拓中国市场,将产品销往全球。
这次落地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的项目,正是其深耕10年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项目。
“项目刚落地就迎来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原本应该轻松悠闲的春节假期,德西斯拉夫·迪米特罗夫·德斯波多夫却过得十分忙碌,为了加快项目投产,他果断把“家”从北京搬到了余姚。
从中国首都搬到县级市,德西斯拉夫·迪米特罗夫·德斯波多夫直言有过犹豫和担心,“但园区的服务,让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有了亲切感。”
“全程代办、全程接送、全程翻译等,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贴心之处。”德西斯拉夫·迪米特罗夫·德斯波多夫解释说,为了帮助他找到合适的房子,工作人员还带他看了好几个小区,让他在两天内就找到了满意的房子入住。
虽是县级市,但在他眼中,仍充满了发展动力。
其实,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德西斯拉夫·迪米特罗夫·德斯波多夫也去过很多城市,在他看来,留住项目,优质服务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
通过考察,他了解到余姚享有“中国塑料城”的美誉,拥有目前中国最大的集塑料原料销售、塑料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专业生产市场,这也为其项目发展打下了产业基础。
“在余姚研发生产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新的一年,德西斯拉夫·迪米特罗夫·德斯波多夫希望他的产品可以更好地与余姚的塑料产业达成合作,实现共赢。(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